中国园林是核心期刊吗
《中国园林》学刊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、建设部城建司协办,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和学术性兼顾的专业期刊。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。学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潮流前沿,宣传贯彻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及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的方针、政策,交流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,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实例评析,传播科技知识,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,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。我刊力求代表我国风景园林学界的主流学术思想,赋予刊物以权威性。坚持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编辑出版方针。充分反映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前沿的学术、规划设计理念及全球信息动态,紧密结合风景园林、景观环境发展实际,促进国内、外学术交流,推动学科健康发展。 《中国园林》自1985年创刊至今,已跨入20年的历史进程。从创刊以来,在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爱护下,在业内专家学者和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,从季刊、双月刊,发展到今天的月刊,已走过19年的风雨历程,我们与社会、学科一同进步发展,这既反映了风景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形势,也预示着良好机遇下的广阔的前景。 本刊栏目设置丰富全面,主要栏目有:园林建设、风景名胜、城市绿地系统、园林植物、动物园囿、人居环境、历史与理论、园林美学、园林工程、园林论坛、名家名作、规划与设计、青年风景师、国外园林和大地景观规划……在办刊指导思想上,力求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,纳众家之长、集群芳争妍,通过翔实深入的内容、丰富实用的图片和精美典雅的印装来诠释事业的繁荣和本刊的特质。 近年来,《中国园林》学刊先后被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》、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》、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》收录为来源期刊;同时被《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》收录;并定为“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”、“万方数据—数字化期刊群”全文收录期刊。
作用多的水葫芦,为何感觉很少有人>莳植/h2>
作用多的水葫芦,为何感觉很少有人种植?
的确很少有人种植水葫芦,但是也不是没有人种植,在水产养殖中,很少有人种植,不过作为观赏植物,种植的还是大有人在。

水葫芦的优点:
1.水葫芦在水产养殖过程中,作为一种水草,的确有很多优点,生长快,而且移栽容易活,在温度18°~23°这个范围之内生长最快,超过35°也可以存活,但是生长会变得缓慢,放温度低于10°的时候,停止生长。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比较强悍的,适量的水葫芦能够,吸收水体里面的过剩的有机物,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。
2.水葫芦开的淡紫色的花朵很漂亮,具有观赏价值,所以可以作为一种盆栽植物,受到很多花卉爱好者的青睐,很多人种植水葫芦在家里作为观赏花卉,所以它有一个比较诗意的名字,凤眼莲。同时水葫芦的嫩茎叶还可以作为蔬菜使用,不过我没有吃过。
既然水葫芦有这么多优点,为什么在水产养殖过程中,很少有人种植使用它呢?
1.水葫芦虽然具有吸污净化水质的能力,但是前提是要在适量的范围之内,一旦过量,加上它的繁殖速度,很快会爆塘,覆盖整个水面,这样导致了水面无法吸收太阳,水藻和其他生物的光合作用受阻,导致水体溶氧量不足,而过量的水葫芦疯狂吸收虾田(塘口)的营养源,最终导致水质过瘦,同时腐烂的水草和藻类散发出臭味,所以就形成了瘦水发臭的独特现象。
2.满塘的水葫芦,清理起来很麻烦,事实上作为浮水植物,浮萍完全可以替代水葫芦,虽然浮萍作为浮水植物生长也很快,但是浮萍规格小,即便暂时满塘也很好清理。何况浮萍对于鱼虾而言,鲜嫩,适口性好,鱼虾喜欢吃,而水葫芦显然就不具备这些优点,所以,水葫芦作为应急水草被浮萍取代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总结:
水葫芦还是作为盆栽花卉有价值,当然在水产养殖中,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,也可以作为应急水草使用,不过不是最好的选择,最后水葫芦打捞上来之后也可以给鸡鸭做饲料。
水葫芦虽然有净化水的功能,道破坏生态也很严重,繁殖能力很强!
生态>粉碎/p>
水葫芦的危害之一就是会导致生态的破坏,因为它的繁殖能力很强,如果生存的环境适合水葫芦的生长,那么它将会大量的繁殖,并且成为优势的物种,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,长久下去,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便会被破坏,而使其物种单一。
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非常重要,各物种相互影响,相互抑制,才能保持平衡。而水葫芦的疯狂生长,在很大的程度上会打破该地区的平衡,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,使得某些物种濒临灭绝。
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
当水葫芦在生长的很旺盛的时候,会长满整个水域,覆盖整个水面,将水面染成绿色。此时,会影响水中和大气的气体的交换,以及光线的传递,并会增CO2的浓度,影响水生生物。
会堵塞>河流/p>
疯狂生长的水葫芦是会堵塞水道的。因为水葫芦的植株大量的繁殖,植株不断的变多,很快就会覆盖整个河道,在严重的时候,水葫芦生长的密集程度甚至可以让人在上面行走,影响水运。此外,水葫芦的生长甚至会影响水厂自来水的生长,因为过度繁殖的水葫芦会堵塞自等!
水葫芦的这个东西,完全不需要种植。这个东西的繁殖能力太强了,可以来说是个有害的植物。在大江小河里面,如果一旦被这玩意儿有了落脚之处。如果不人工干预的情况下,三五两年整条河面都没了。
像有些比较不大的几米宽的小河流,一旦生长这个东西,因为没有人维护的原因,可以说是完全看不见河面!我记得我们那边有一条河,曾经就是有那么两三年时间吧。开始河里面水葫芦并不多。可是第2年第3年特别是快到第4年的时候。整条河80%的水面,全是水葫芦。都不应该说是和了,就是沱江的一段…因为相对来说那一段水流比较平缓。后来人工花了很大的力气,挨着挨着打捞…
所以个人觉得这种玩意儿啊,种一颗在家里观赏一下就行了。
水葫芦若没有泛滥,哪怕什么功能都没有,其实也完全可以靠脸吃饭没悬念。它中文正式名叫「凤眼蓝」,雅得很。花如其名,有一枚类似凤眼的花纹,蓝紫色调在植物中也是少见而讨人喜欢的。英文名为「water hyacinth」——水中的风信子。更为形象。
所以当年根本是奔着小清新的目标去的好嘛~
只可惜控制不好变成祸害。如今在臭水沟里见得太多,因滥而俗。所以说不要被小清新的脸蒙蔽,人家根本就是个无底洞。。。
这家伙不适合大面积种植,做小景观倒是很好。只要水体面积有限,且不做他用,作为观赏利器绝对合适有没有。(但不想种了又不能随地乱扔,不然太容易又自己长起来了。也是麻烦)
水葫芦最初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种植,就是作为净化水体+观赏绿化的功臣。简单来说就是漂亮的没它能干,能干的没它漂亮。如果我没记错,当年美国人好像对它膜拜得五体投地,到处见人就讲这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环保绿色的新希望。结果好咯,没过几十年就被打脸。。。可惜一大帮国家跟着老美的先进步伐早就跳了坑,这时候要抽身也来不及了。
(此处应有背景音乐: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~~~)
水葫芦老家在南美。和当地大多数生物一样,充满原始旺盛的野性+生长力。如果我们站在一个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,可能会发现水葫芦的泛滥成灾早就该有预警——吃得少,长得快,上能净化水体,下能富集重金属,简直全能有没有。
但就像我们老辣的亦舒师太说的那样:一件事如果好得不像是真的,那它多半不是真的。
最后泼一点冷水~个人觉得,只要以下三个条件当中有任何一个中枪,那么资源再利用的真实情况几乎就绝不可能顺利:
1. 资源再利用的成本高于普通处理所需的成本(利益驱使)
2. 资源再利用的方法显著不同(甚至复杂)于传统处理的模式和思维导向(惰性驱使)
3. 资源再利用产生的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不可替代性(利益+惰性驱使)
如果对植物了解多一点你会发现,身怀绝技、有待开发的植物其实多得去了。每年发的植物资源论文、申请的专利成百上千,几乎都是在讲这个。今天发现某某野草能做生物燃料,明天发现某某野果酿酒很不错。看多了一点都不觉得稀奇。但问题不在于「能不能用」,而在于「怎么让大家用起来」,说穿了很大程度都是推广应用的问题。
秸秆的用处够多吧,早就通过各种途径在大力宣传吧,但去农村地区看一眼,不知道会不会和我一样发现烧秸秆的还是很多。